2025 年 9 月,Spotify 在官方新聞室公布了對免費(ad-supported)用戶服務的一次革命性更新,此次改變大幅放寬過去長期以來對免費用戶嚴格限制的播放規則。用戶現在可以在行動裝置上直接搜尋並「隨選播放(pick & play)」任何喜歡的歌曲,甚至可以毫無阻礙地播放他人分享的曲目連結。此舉結束了過往免費版用戶只能隨機播放(shuffle)且每小時最多只能跳過六首歌的設限,大大提升了聆聽自由度與體驗。
然而,Spotify 仍保留部分差異化,例如每日「隨選分鐘(on-demand minutes)」設有上限,播放過程中仍會插播廣告,並且音質以及播放隊列(queue)功能的完整體驗仍是 Premium 付費用戶的專屬。此外,這波升級正值 Spotify 剛剛推出針對 Premium 用戶的無損音訊(Lossless)服務,為高保真音樂增添了新的聆聽層次,提升了整體音樂品質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,來看看 Spotify 的最新盤算!
最直觀的解釋是——讓免費用戶更願意留在平台上,從而增加廣告曝光次數與廣告收入。免費用戶占整體 MAU(月活躍用戶數) 的比重仍相當高,延長每位免費用戶的聆聽時長,直接等於更多廣告插播的機會與更高的廣告填補率與 CPM(每千次曝光的廣告成本)可能性。多家產業媒體與分析師指出,Spotify 正在用「更友善的免費體驗」來提高黏性,特別是進入廣告旺季的第四季,這對營收貢獻具即時效果。
表面上看來放寬免費權限可能會降低付費誘因,但實際上 Spotify 的設計保有明顯「分層化」策略:
維持 Premium 差異化價值:Lossless 無損音質、無廣告體驗、完整的離線/佇列功能與某些 AI 驅動的進階推薦仍限定於付費用戶。這讓 Premium 更像升級為「超級粉絲」或更優質體驗的門票,而非單純去除基本「隨選播放」功能。
試驗式定價與功能分配:透過限制每日 on-demand 分鐘,Spotify 可觀察免費用戶在享受「部分即時播放」後是否仍會被音質、廣告、或高階功能驅動去升級。這是一種以行為數據(A/B 測試式)為核心的市場實驗。
因此,這看起來不像是單純為了犧牲訂閱收入,而是更精細的「誘導與分流」策略:拉高流量與廣告收入,同時以差異化高價值功能維持並優化付費轉換率。
任何改動都會影響到音樂版權方的收益結構。放寬免費用戶的點播會改變曲目在免費端的被播放分佈,進而影響每次播放應付的版稅費用分攤。關鍵面向包括:
版稅模型與單位收益:免費播放通常帶來較低的每次播放收益(per-stream payout)但若播放數顯著增加,總支付額仍可能上升。平台需和發行商、廠牌重新協商或透過合約條款管理風險。
曝光 vs 收益的取捨:對新進或獨立音樂人來說,免費端更多的可點播機會可能帶來曝光與長期粉絲增長;但對於以播放版稅為主要收入的藝術家,若免費播放比重大幅上升,短期現金流可能受壓。
平台補貼與激勵設計:Spotify 可能會透過播放分成機制、活動支持或 Premium 專屬收益通道來安撫重要內容持有方,以避免主要廠牌流失或提高上架門檻。
目前看起來,這項改變在版權經濟上並非零和遊戲,而是需要平台、廠牌與創作者之間新的利益分配協商。
Spotify 的產品決定並非孤立。串流市場上,YouTube Music(靠廣告+影片生態)、Apple Music(以高質量付費為主,近期也在強化切換工具)、Amazon Music 等競爭者都在擠壓用戶與時間分配。給免費用戶更多自主權可以降低使用者跳槽到 YouTube(其免費體驗在搜尋與點播上更自由)的風險,尤其是在新興市場與年輕族群間。媒體普遍認為,這是 Spotify 對抗周邊平台的防守與主動出擊策略。
雖有多項利好,Spotify 此舉也存在幾個潜在風險:
付費動機弱化:若大量用戶覺得「我在免費端已能滿足大部分需求」,付費門檻降低可能導致訂閱增長速度放緩。
版稅成本上升:免費播放增加若未被廣告收入完全抵銷,平台毛利可能受壓。
使用者習慣改變:免費體驗提升後,部分用戶對平台的期待值會提高,品牌必須持續投入以防體驗倒退造成信任損害。
廣告體驗惡化風險:為了彌補版稅成本,平台可能增加廣告頻次或降低廣告品質,反而傷害使用者黏著度。
若處理不當,這些因素可能反噬 Spotify 的長期營運健康。
把免費用戶變得更「在地化(on-demand)」是一個兼顧流量、廣告與轉換的複合賭注。根據官方與媒體報導,此舉既有即時的廣告收益動機,也含試驗性質以摸索付費服務的邊界與差異化策略。未來 12–24 個月可關注的指標:
免費用戶的平均聽歌時長(Daily/Monthly active listening minutes)。
免費端的廣告每千次曝光收益(CPM)與整體廣告營收成長率。
Premium 訂閱增長/流失率(churn)變化,特別是在該改動後的季度。
廠牌/版權方的合約回應與報酬分配談判動態。
目前看來,這是一場以數據與體驗為主導的商業實驗:若 Spotify 能在廣告貨幣化與高價值付費功能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,這次改動將成為延長平台壽命與鞏固市場地位的成功策略;反之,若短期流量無法轉化為足夠收益,或導致付費誘因被稀釋,則可能成為它必須迅速修正的教訓。
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,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。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,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,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,梳理出關鍵資訊,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!